企業數字化轉型,不是在石磨上安裝發電機,此看似革命性的技術“植入”,其實只實現了從手工作坊,到鄉鎮企業的變化;企業數字化轉型,更不是在收銀臺貼上二維碼,對支付模式的極度優化,最多也只能算互聯網思維的末端小火花。
數字化轉型不是腦洞大開
IDC數據顯示,2017年,超半數中國Top1000強企業,已將數字化轉型確定為核心戰略。然,如何轉型?回答此問題前,可參考另一份調研報告。近日,軟通動力與IDC,聯合發布“創新中國數字化轉型之路”白皮書。援引白皮書的觀點和數據:如將企業數字化轉型分為單點實驗、局部推廣、復制整合、管理運營、優化創新五個階段,90%以上中國企業處于前兩階段,其中54%的企業仍處于單點實驗階段。而對比美國市場,已處于從第二階段,向第三階段的演進過程中。
為何會出現此差異?其實,傳統信息化建設與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本質差異,前者聚焦IT系統,后者關注業務模型,前者局限于簡單的業務效率提升,而后者可改變盈利模式。由此,傳統IT方案商正在分化,并在拉大差距。傳統IT方案商的數字化服務能力,與用戶需求并不匹配,而只有具備實踐經驗、技術能力、生態體系、人才儲備的IT方案商,才可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。
軟通動力的ABC
正是基于此定義,審視軟通動力的能力儲備。軟通動力已結合自身特點總結出了數字化轉型的“ABC”模型,即戰略(Aiming Strategy)、實踐(Best Practice)與能力(Capability)三者的互動、螺旋上升。
從戰略和實踐角度觀察:軟通動力已明確全局戰略,即以“企業+城市”為主體,以“軟件+服務”為雙翼,以“云計算+大數據+互聯網服務”為驅動。截至目前,軟通動力已在零售、金融、電力、地產等10余個重要行業,服務超過1000家國內外客戶。其中,世界500強企業客戶超過90家。
而從能力層面分析,軟通動力能力既包括科技能力,也包括生態整合能力。“企業數字化轉型包括研發數字化、市場營銷數字化、運營服務數字化等。因此,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是基于單一業務流程的優化,而是以行業理解為前提,將業務語言轉化成數字語言,并最終以IT技術展現。”劉耀東認為。
軟通動力的科技能力
進一步聚焦軟通動力的科技能力。其實,IT企業提供標準化服務,或定制化服務一直是兩難的選擇。軟通動力提出以“軟件+服務”為兩翼,則是將標準化的軟件工程能力,與定制化的軟件服務能力相整合,盡可能地為客戶,為合作伙伴平衡此兩方面需求。
而另一方面,軟通動力以“云計算+大數據+互聯網服務”為驅動,也是科技能力的體現。當然,在此方面,并不局限于以上三類新興技術,還包括人工智能、區塊鏈、物聯網等“第四次工業革命”的標志技術。舉例說明,在引入圖像識別等技術后,軟通動力對傳統保險解決方案進行重構,20分鐘之內即可完成理賠服務。
軟通動力的生態能力
由此可見,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,軟通動力更強調包括咨詢和規劃在內的全方位管理,基于業務進行IT系統建設,基于應用“植入”新興技術。對此,劉耀東表示,不是每天更新企業公眾號就叫社交化營銷,也不是建立了網店就叫O20模式,“企業數字化轉型不能形式大于內容,不能以形式綁架商業目標,技術和渠道也不能改變企業的戰略目的。”
當然,在此過程中,提供基于應用集成、數據集成的服務,就必然離不開生態整合能力。目前,軟通動力已與華為等多家全球知名企業建立戰略伙伴關系,并還積極參與標準制定,加入國內外眾多協會聯盟。